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对话∣产业如何跨界合作与发展

来源:原创 时间:2021-11-12 15:24:36

 


对话嘉宾

 
1)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新风与净水分会副会长、汉斯希尔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舜
2)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新风与净水分会常务委员、浙江聚倍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小林
3) 品界百达装饰创始人总经理 范宁
4) 北京住总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北京建筑节能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河北省首批超低能耗建筑评审专家 鲍宇清
5)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京津冀超低能耗建筑联盟秘书长 尹宝泉 博士
6)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新风与净水分会副会长、曼瑞德集团新风事业部总经理 徐领青
7) 郑州博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博容暖通讲堂》创始人 申国强
      主持人: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新风与净水分会·室内水环境应用中心主任/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净水产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 唐鹏



 


序言:在新基建、新营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商等新技术、新渠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全装修政策的强制落地让房地产巨头布局定制精装,家装零售市场的整装成为大风口,此外加上已经成熟的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以及设计师平台渠道的落地,大家居行业整合发展趋势已在我们身边花团锦簇,如:居然之家携手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向新零售迈进;网易严选与橙家,一个定位新中产生活方式的电商品牌,一个是为中产家庭提供轻奢家居服务的互联网家装平台,两家定位相似企业的跨界合作备受关注;电商企业京东与家居品牌曲美的战略合作,着手打造搭载“黑科技”和大数据的家居生活体验馆;腾讯与家居卖场龙头品牌红星美凯龙达成战略合作,并共同推出IMP全球家居智慧营销平台;小米与宜家的合作是智能家居产品与IoT生态的一次融合等等……跨界、融合,无处不在。

跨界:是可选题,还是必选题?

主持人唐鹏:时下,建筑领域中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无处不在。社区家装如何助力大家居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潜力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我们听听几位不同行业的代表结合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周舜:跨界大融合是趋势,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当今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对家居的需求已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家电或者设备,更多是场景化、系统化需求。今天的变化,小到健康舒适的家,大到智慧低碳的城市,跨界合作是必然趋势!对于净水行业来说,尝试从建筑设计前端就探索如何介入,打造完整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品牌或者产品,是完成舒适健康室内居所的部品,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从空调/采暖、全屋生活热水/净水、灯光音响等等,为场景做服务,市场发展到这时,也就需要系统集成商、智能家居设计渠道商/服务商,平台化运营,做好整合与平衡;同时,部品环节做好技术升级和产品的迭代更新,内外联动,推动行业真正的跨界、多赢!




刘小林:曾经的家居消费是卖方市场,以产品为导向,完成一个一个的功能;现在是从需求找方案——健康的空气、安全的水、舒适的家,消费升级后,是各个领域的深度洗牌,同时想象空间更大了:比如说净水行业,通过前置过滤器,解决了安全的水需求;遇到漏水的痛难点问题,行业的解决方案百花齐放;针对水垢问题,比如智能马桶因水垢问题,之后所产生的售后问题,对行业带来负面影响。那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对水做了解和研究后,通过过滤保证了水的安全,同样和水有关的环节,都会得到体验的提升。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做跨界、做整合,其实就是谁整合到谁里面去,核心还是需求。
一定要拥抱变化,万物互联是大趋势,有软件就需要硬件,产品形成矩阵。开能健康的瞿亚明瞿总,有句话讲的非常好:我们是行业的农民,深耕细作,匠心做好产品!乐观看待转型升级、乐观看待未来市场,好风、好水,这是使命感的事业,值得我们深耕!


 


范宁:装饰行业,整合了硬装/软装、设计、施工装修、交付售后等完整的供应链能力,作为地产建筑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商,在谈跨界和合作,有很多经验分享。站在今天来看,从宏观角度,地产、资本、电商…纷纷进入,打乱了之前的市场格局,导致表面上的混乱状态。很多企业会遇到业绩下滑,甚至是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就是所谓的洗牌,潮水退后,谁是裸泳一目了然。
作为装饰公司代表,通过和各行各业的交集,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向上和资本、地产深度合作,向下和建材商学习合作,横向和设计师平台合作,主动接纳电商流量的导入,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几个项目,就能得到非常大的进步!所以,跨界合作,其实是装饰行业的常态,只是今天我们要合作的,一定是做好准备的伙伴,价值观等同的伙伴,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 

鲍宇清:建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跨界不是新鲜词汇,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双碳、节能减排等有关政策的落地,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6年《“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发布以来,提出“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试点”、“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推广超低及近零能耗建筑达到1200万平方米,涵盖了住宅、公用建筑、工业建筑等各种建筑类型。北京市发布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行动计划,截止到2019年底通过专家评审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总计32个,总面积近66万㎡,同时北京市推出《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评审内容和评分标准》中超低能耗建筑总分升至20分。所以,从建筑本身来讲,是鼓励融合、跨界的。超低能耗建筑中,对建筑材料以及相应的部品,在技术、性能、运行效果等多维度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作为设计师来讲,要有一体化思维,站在节能、健康、舒适的角度给相关的产品留有通路;另外,各个行业和企业要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提供高品质、高质量产品及解决方案,让用户会用、用好。目前,无论是智慧家居还是智能家居,无论是能源设备还是家电设备,都需要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难度大家都有体会。即使难,也希望大家都要有共识,积极拥抱变化,合作共赢,助力国家绿色建筑高标准、高品质发展。

尹宝泉:本次的论坛策划非常好,产、学、研、用,每个领域都有权威专业代表,大家站在当下,探讨未来发展之路,这说跨界的深度更深、广度更广。从设计角度来讲,以前是设计师选产品,今天已改变,很多时候是设计师和产品团队共同完成沟通、选品过程,从以前的强调产品本身的卖点,强调功能孤岛,发展到了今天的万物互联,信息共享,多方合作完成某项工作。无论是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还是到集成建筑的品质,这其中都存在很多发展的契机。建筑学中有句话:我们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了我们。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讲,学建筑的学生,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什么样的视角,才能成为合格优秀的人才?举个例子,今年天津大学参加了“2021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参赛作品叫——一生的健康生态住居(R-CELLS), 140㎡的空间中整合了将近30家部品:比如腾讯、森德等内装、集成卫浴以及装饰企业等等,从这个项目很多学生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设计,还有很多需要产品营造空间。后疫情时代,健康和安全上升到了更高的需求层面,要实现健康住宅、安全住宅,这需要相关产业链及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同。
 
徐领青: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界”,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超级发达的今天,打破了很多壁垒,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各样的异业合作。从今天的会议来说,这就是跨界,2017年净化与新风委员会成立,到今天将风和水进行融合,变更为新风与净水分会,能够触达的领域又不仅仅只是新风和净水,绝对是1+1大于2的整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开放包容的心态非常重要,在过去的几年中,所有的设备生产商都完成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产品在云端,不管是空调、壁挂炉、新风、净水、各种各样的家电产品,都有自己的APP,那消费者需要这么多的APP吗?消费者很可能会选择“知难而退”,谁都不用。跨界的整合,是要通过技术的创新,不断降低消费难度,逐渐提升体验感。这是近几年,行业、产业及各方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同时,协会也要做更深的工作,筛选出一批优质的、良心企业,通过正能量的市场引导,抵制“高标准招投标、低价劣质产品进工程”行为,和地产商、家装公司、物业公司等合作,形成真正的三赢,最终让老百姓用得放心、住得舒心。风水事业,还处于起步成长阶段,任重道远,但是未来可期,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风水,这是使命感的事业,要做实、做强、做大,和大家共勉!
 
申国强:讨论产业如何跨界合作的问题,会提到跨界,是不是同时也有一个观点:你是你、我是我,那这个“界”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为划定的?是否是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划定的,换个角度,站在客户、用户的角度来想呢,他需要的不是新风、不是净水、不是壁挂炉、不是空调、更不是某个品牌,他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健康的家。那家就是一体的,所有的产品都是帮助客户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其说跨界,不如说,我们要转变思维,一起来打造舒适的家给用户。


 


合作:如何实现多方共赢?

主持人唐鹏:如同以上嘉宾所言,跨界融合是必然趋势,尤其是在全社会构建美好生活的关键时期,新风行业、净水行业…家居行业、家装行业、地产行业等,各领域如何凝心聚力,如何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协同合作实现共赢? 
 
范宁:“奢有价、心无界、品所极、业无界”,站在私宅的角度来讲这个话题,这是一个足够庞大同时又足够精细的工程。先说新风吧,北京作为国家化的超级大都市,消费能力绝对不用质疑,业主的消费理念也绝对超前,对于新风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功能上从早先的“去雾霾净化”到“新冠病毒防治”,并没有上升到室内空气品质,还有很多人认为“新风,可有可无”,这就需要大家发力提升大众认知、提升社会的认知;另外,在安装上来讲,新风系统属于隐蔽工程,需要在建筑前期就做细化工作。那对于水来说,老百姓的认知会高很多,但是目前基本上处在厨房前置过滤的阶段,全屋健康用水的普及还需要很多推动工作。一个风、一个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品质生活,同时前期的图纸设计,施工期间需要和家装、水电等,多个工种产生交集,所以是庞大且精细的工程。同时,在运行过程中,还需要通过数据的积累,形成大数据分析,找出痛难点,不断进行整个系统的优化升级。
 
徐领青:很多人说,为什么中国的新风系统要做隐蔽式的,你看80%是吊顶式安装,而国外80%是橱柜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比如北上广,房子多少钱一平米,即使是二三线城市,房价也很贵,所以新风的安装就是“借天不借地”,这也导致滤网更换成为一个痛难点。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德国有蓄热式的,目前国内也在研发,但是在中国没办法大范围市场推广,曼瑞德曾经从欧洲进口过壁挂式全热交换机,性能非常好,厚度490mm,有200多厚度必须在墙里,在北方的建筑可以用,南方建筑的墙多厚,不现实。所以,这也就局限了壁挂式机器的安装。另外,好的品质、好的产品,裸机风量是每小时150/m³,噪音30db左右;350的机器如果满开,噪音就到45db,噪音又成为一个痛难点;还有一个问题,在安装环节,消音器要不要装?是建议还是强制?就像净水一样,很多人不考虑前置,这会影响RO膜的使用寿命,道理是一样的。终端科普和引导、行业专业培训,相辅相成,既要抬头看势,更要低头做事!
周舜:从水的角度来讲,除了产品和系统的不断升级迭代,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设计不到位,后面会遇到非常大的麻烦。信息大爆炸时代,零售的业态变化很大,从线上电商的活跃度和销量可见一斑,如何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到净水的价值?选品、设计、安装、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不管是净水行业,还是跨界中的其他行业,我们希望找到价值观相同的合作伙伴,成功没有捷径,做的踏实才能走得更稳。


 


双碳:对舒适家居行业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唐鹏:随着“双碳”战略目标的推进,冷暖风(制冷、供暖、新风)一体化系统在超低能耗建筑有着特殊的需求,从“产品选择到系统设计再到安装施工”整个应用体系中,会面临哪些发展机遇?有否标准?还存在哪些痛点? 
 
申国强:谈碳排放问题,是综合的概念。我是做能源的,我强调能源清洁;我是生产厂家,我只关注产品节能;我做施工的,我只关注工艺的升级。这本身没错,但是关注内部,往往会忽略整体的要求。比如,为了排气,开车跑了5公里,放气5分钟,整体来看,排气是减碳还是增碳?再比如,一些工程项目,由于施工不规范,导致漏水、增加了大量的售后服务,社会的碳排放增加了多少?产品不过关,导致后续的置换,又会增加多少碳排放。从产品思维,到系统思维,再到客户体验思维,是一个全方位的思维。做好产品的每个细节,做好每个环节的合作,真正为减碳做出贡献。
 
尹宝泉:作为APPC能源中心的研究员,研究双碳,一定绕不开的就是能源问题,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知道消耗到底在哪里。比如说,建筑中的采暖、通风、空调能耗占到了总能耗的50%,甚至更高(不同建筑数值有差异),之前我们提倡行为节能,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现被动式节能,这是摸家底的做法。目前,我们住得房子,基本都是主动能耗,比如说新风和净水并不是标配部品,那随着居住建筑年龄的增长,建筑的排放值是往上走的。提到跨界合作,就是将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产品做融合,通过金融的算法,变成新的商业模式,业主收取经济上的利益,同时助力碳排放战略。
 

鲍宇清: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从大的角度来说,就是三个方面:一就是使用环节,比如采暖、新风、空调、净水,如何兼顾舒适和节能;二就是生产环节,建筑材料的生产,通过数字化技术、智能化完成升级,降本增效,提升整体的社会效益;三就是施工环节,涉及到各个领域不同工种的相互交叉、更高精度的协同合作。所以,现在我们要谈建筑的碳达峰,首先就是减少需求,建筑本身的需求,推动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的发展。


小结

在国家“3060”双碳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在城市更新行动的关键时期,新风与净水(冷暖风水智)行业进入了深度洗牌时期,如同对话环节中,专家、企业家代表所言:跨界融合是时代的旋律,是未来的召唤,更是弯道超车的必选之路。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新风与净水分会,新名启用,“2021智慧节能建筑与数字化应用产业发展论坛”的成功召开,都意味着“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实现产业新格局”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从住有所居到居有其美,从主动节能到被动减碳,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大家”&“小家”,都朝着低碳节能、舒适健康、智慧宜居的路径发展,大考来临,这绝对是必选题!如何赢得新挑战,是所有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热点新闻 | breaking news
相关推荐 | related suggestion